广州美术学院官网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溯源广美70年(九)丨 体育竞技场上广美人,既刚且美!
七秩风华 惟实励新|《中国美术报》封面+专题报道广美建校70周年
我校受邀参加2023年上海国际艺术书展(SABF)
范勃院长开讲新学期“思政第一课”
学校召开建校70周年筹备工作推进会
@所有广美人:凭电子校友卡可以返校啦!
“新风入南国——新中国广东美术中的珠三角水乡建设”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10月25日“新风入南国——新中国广东美术中的珠三角水乡建设”展览开幕式暨“新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建设”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举办,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展览将馆藏的珠三角水乡建设题材作品分为“金色稻田”“香风乡情”和“纵横交通”三个主题,展示珠三角地区在国家不同建设时期的“地域画卷”。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原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许钦松,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老领导、教授潘行健、何广基、梁如洁,学者黄元,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斌,泰康空间文献档案中心总监、研究员许崇宝,《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杨灿伟,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丁澜翔,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宋光智、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滴,《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李若晴,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刘可,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副馆长陈晓阳,卡蒂斯特中国项目总监沈瑞筠等出席了开幕式。许钦松潘行健胡斌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许钦松表示,新中国美术史前30年的作品大多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和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面貌,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则表现了广东艺术家对珠江三角洲的田园、人文的书写,艺术家在生活中观察和捕捉动人心弦的情景,面对珠江三角热火朝天的工业建设,表现了特殊的观赏视角和特有的情感刘其敏老师和潘行健老师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迪本次展览是一个具有史料性质的学术展让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光,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有更多的思考,更广阔的视野。呼吁,艺术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加努力创作,为时代留下精品力作

潘行健分享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画家主要被珠三角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所影响,而吸引八、九十年代画家的则是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生活气质,刘其敏教授的作品就是这种氛围由表及里转变的最好说明。作为创作者,潘行健认为这两个时间节点的社会变化与艺术的联系值得梳理和研究。他提出,艺术家应主动关注珠三角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后无可限量的发展,主动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变化。

胡斌谈到,本次展览列入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的项目,是沿着去年“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6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展览的“海洋思路”进行策划的,也是学校和美术馆在活化馆藏作品,使其服务社会和师生方面做的持续努力,让看似零散的馆藏品系统化并回到历史语境中。展览沿着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珠三角水乡建设的主题,探讨三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本次展览把作品放到时间脉络和不同的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框架里形成时间和历史的纵深感。

“新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建设”研讨会从展览延伸开去,进行有关新中国绘画如何处理自然与建设关系的更具整体视野的研讨。

11月1日上午,配合“新风入南国——新中国广东美术中的珠三角水乡建设”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新中国的现实主义绘画”专题导览,由策展人胡斌、何小特主讲,同时特别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鸥洋和中国画学院教授梁如洁为观众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

(信息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版权所有:广州美术学院 粤ICP备091832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