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武汉到广州——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展
主办:广州美术学院
协办:广州美术学院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校史室、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室
承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鸣谢:关山月艺术基金会
展览时间:2016年9月29日-10月16日
展览开幕:9月29日(周四) 下午3:00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统筹:钟文彪
展览总监:胡斌
策展人:赖志强、李铁军、肖珊珊
典藏组:梁小延、梁小红、吴辉辉、莫菲
展览组:吴文洁、陈华辉、温萍萍、林朝阳
传播组:薛燕、何小特、杜倩盈、李欣蕾、徐静、张翔
修复组:许炀、陈景茵
展务组:谢伟航、吴国明、张耀忠
展览助理:洪曼娜
前 言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至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学院前身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3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创建于湖北武汉,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等中南地区院校相关系科合并而成。1958年举校南迁羊城,并更为现名。
在六十余载的建院历程中,作为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广州美术学院不仅培养了数量众多的美术家、设计师等相关领域的美术人才,他们毕业分布于社会各领域,参与了其时其地的文化建设;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创作与研究机构,美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国内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 他们杰出的艺术创作,共同汇集成了广州美术学院最引以为傲的无形的文化资产。涓滴成海,集腋成裘,得益于历年来师生校友的慷慨馈赠,广州美术学院现今已积聚了数量可观的艺术品收藏。
为彰显先贤艰苦卓绝的艺术探索精神,展现一个时代独特的艺术风貌,广州美术学院策划推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院藏专题展览,“从武汉到广州”呈现了跨越两个地域、历经不同时期政治运动的学院早期风华岁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广州美术学院初创时期,学生留校作品和艺术家捐赠构成了学院典藏的基本架构。留校作品是历年学生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学生在学时期最优秀的艺术成果,不少是艺术家们的成名作。捐赠作品则多是任教于本院的著名艺术家,其中以李铁夫、胡一川、黎雄才、陈晓南、张信让、郭绍纲、张运辉等不同时期捐赠的作品为大宗。
为了系统地呈现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藏品的特色与脉络,我们对藏品进行了学术梳理,将之分为“李铁夫与胡一川”、“关山月与黎雄才课稿”、“集体创作”、“农村新貌与生产建设”、“学生下乡创作展览”、“系科创建之版画篇”六部分。在此基础上,搜集了相关文献、档案史料,力求以更真实的视角还原多样的历史维度。本次展览展出作品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主体,有不少作品在当时已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参加过多种层次的展览,刊行于不同的出版物中。也有不少作品甫一面世,即在艺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新中国美术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画家们其时的生活状态、艺术技巧与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一座立足于区域文化的高等美术院校与其所在的社会生活产生紧密的关联与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阐释艺术社会史的极佳样本和一个时代历程的见证。
限于策展水平与展览场地,仍有不少重要的藏品未能展出,难免有遗珠之憾,我们期待未来合适的机缘能够将之公诸于世。我们对这批勤奋敬业的艺术家们以及当时工作于美院具有远见卓识为后世保留下这批作品的所有前辈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支持本次展览的有关单位与个人致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