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杨小彦、尤干
开幕时间:2016年1月7日14:30—15:00
研讨会:2016年1月7日15:30—17:30
展期:2016年1月7日——2016年1月24日(逢周一闭馆)
地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主办方:和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杨小彦
委员:殷双喜、高岭、王易罡、孙振华、彭德、何桂彦、冀少峰、胡斌
参展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马路、苏新平、张路江、王玉平
中国美术学院:井士剑、杨参军
鲁迅美术学院:李大方、王岩、王易罡
四川美术学院:李强、罗中立、庞茂琨、韦嘉
西安美术学院:何军、贺丹、景柯文、孙蛮
广州美术学院:邓箭今、范勃、刘可、罗奇
湖北美术学院:李继开、王晶、魏光庆、袁晓舫
天津美术学院:蔡锦、邓国源、祁海平、袁文彬
“后学院”的意义:当代性在主流领域的展开
杨小彦
自从1874年法国巴黎纳达尔工作室举办“无名画家与雕塑家展览”成为艺术史的著名事件以来,曾经引领西方艺术主流的学院,在这一框架中却日益边缘化,结果是,“学院派”成为了一个多少代表保守的名词,让那些传统功夫了得的学院教授,连同其写实风格,也在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运动中式微,逐渐被历史所淡忘。
今天,中国传统的八大美院已经不再是保守的代名词。甚至,在社会的转型期,在国家迅速发展与崛起的环境中,学院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代艺术的领军力量!而在我们所特别关注的油画领域,当代性已经成为学院油画艺术家的必然选择!他们以各自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以独立的姿态和纯粹的语言,丰富并定义着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关的当代价值,并集合了不同的个人审美,总汇成强大的潮流,有力地形塑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性格和相貌!这一潮流和相貌,可以用“后学院”这样一个概念来指证,用以描述近几十年中国学院油画艺术的发展!
在这里,“后学院”的意思是,它既脱离了保守的桎梏,同时还获得了来自内部的革新动力,使一般意义上的学院艺术呈现出超越“学院”原有含义的观念追求。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带有研究性质的展览,有力地揭示其中的意义,全面展示引领潮流的力量。
概括来看,本次展览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艺术家不再被物像所束缚,以描绘质感为目标,相反,客观世界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刺激,一种撩动内心情感的源头,而以表达个体感受为动力,探讨风格与观念的多种可能性。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艺术家必须脱离宏大叙事的虚空玄想,努力寻找表达与时代转折密切相关的个人节点,促使艺术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直观的平台。
结果是,艺术语言的建构成为学院的共识,回到艺术本身,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去理解观念的意义,并在这一基础上努力理顺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系,使教育、传授、创造、语言探索成为符合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体,尽力使学院摆脱原有陈旧的格局。
而这样一种努力,就艺术自身的发展中看,是回到艺术的漫长进程的回归!正是在这一点上,“后”的意义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后学院”所希望达成的目的,所已经达成的目的,也在其延伸中建构了起来!
2015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