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时间:2016年7月8日-8月14日
展览开幕式:2016年7月8日下午3:00
展览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厅 、2号厅
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统筹:钟文彪
学术总监:胡 斌
策展人:梁小延
典藏组:梁小红
修复组:许 炀
展览组:吴文洁、陈华辉
传播组:薛 燕
文献组:么鑫喆、鲜 甦、肖珊珊
影像组:李慧丰
摹本作者
油画部分摹本作者:
王肇民、阳太阳、胡一川、陈隆田、陈雨田、谭雪生、刘盛夫、徐坚白、程 騑、张彤云、陈秀莪、刘其敏、袁 浩、胡国良、冯玉琪、胡钜湛、王恤珠、尹国良、蔡克振、封雄强、蒋启宁、马三和、郭绍纲、恽圻苍、沈 军、杨 尧、关则驹、赵淑钦、刘炳亮
壁画、雕塑部分摹本作者:
吉梅文、黄渭渔、陈金章、胡钜湛、冯玉琪、杨之光、刘济荣、鸥 洋、尚 涛、林凤青、阳 云、陈永锵、方楚雄、吴信坤、侯瑾辉、梁如洁、罗明深
临摹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构成极为重要的一个现象,尤其是中国艺术史。古代的自不必说,在近现代,临摹对于艺术创作与教学仍然具有着特殊的作用,不过这个临摹要放到中外艺术文化交汇的背景中来看待。在新中国,艺术家们学习的主要对象,一个是苏联及东欧美术,一个是中国传统美术,而在中国传统美术中,除了众多精彩绝伦的卷轴画,以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敦煌石窟绝对是艺术家们膜拜追摹的圣地。同样地,临摹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和教学中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成为我们探问这所高等艺术学府乃至更为广泛的美术学院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进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次展览即是从学院美术馆所藏的部分师生临摹作品入手来考掘临摹在广美发展历程中的语言与精神要义。
这些作品包括油画部分和壁画、雕塑部分。油画部分的临摹皆与外来的展览有关,一次是1956年巡展至武汉的“俄罗斯绘画展”;一次是1978年在上海举办的“罗马尼亚十九、二十世纪绘画展”“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以及在长沙举办的“中欧交流展”。院长胡一川先生把握住机遇,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临摹。而壁画部分则主要是1961年和1979年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前往敦煌临摹留下的艺术瑰宝。参与这些临摹的师生人数众多,创作的作品数量可观,而临摹事件的时间跨度又大,足以构成我们捕捉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语言与精神来源的历史线索。在临摹中,他们的态度积极认真,力图忠实把握原作的状貌,但是因为个人认知和喜好的不同又会对题材及类别有所选择,这些临摹对于其自身创作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他们以后的艺术发展。现如今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他们的这种学习经验又传递给后辈学人,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今天,在学校着力推动藏品和校史研究的精神指引下,我们组织不少人力,联合多个单位,借助馆藏作品重述那些艺术史进程中的临摹事件,是要活化和细读藏品的文化肌理,厘清某些学校历史演进中的重要脉络,并给予当下的莘莘学子以启迪。感谢那些组织其事和为我们留下艺术珍品的艺术家们,感谢为此次展览付出辛劳的工作者,希望展览能够产生更多的精神回响和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