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官网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展厅 - 正文
 
网络展厅
2023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
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
第三届学院的品格——中国“学院水彩”学术研究展
学史力行 | 美术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红色主题课程创作活动
学术共同体——当代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研究展
常闻漆香——蔡克振从艺70周年艺术研究暨作品捐赠展

展览名称:常闻漆香——蔡克振从艺70周年艺术研究暨作品捐赠展

展览时间:2019411428

开幕时间:201941114:30

座谈时间:201941115:30

展览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2号、2A3号厅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

   谢: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

项目策划组名单

展览总监胡斌

人:薛  

展览文案:黎雪翚

展品修复:许炀、王丹

影像策划:李慧丰

展陈设计:陈华辉

展览执行何小特、徐静、谢伟航

灯光技术:李国强

藏品管理:梁小延、梁小红、李铁军、梁  

行政管理蔡灿、杜倩盈、李翠薇

传播教育:张   翔、洪曼娜、李承恩

前言一

蔡克振教授在他的代表作《漆祖之光》中,以简洁有力的图式语言揭示了第一件漆器在河姆渡诞生时所映照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耀眼光辉。中华民族的漆艺有着悠悠七千年历史,而在60年代初期,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总理便敏锐地察觉到我国传统漆艺所遇到的阶段性瓶颈,也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向周边邻国学习以发展民族艺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越南漆艺最早取法于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又因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越南的美术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便广泛吸收东西方艺术中的养分,逐步将这一传统工艺发展出了别具一格的当代风貌,漆画由此成为了越南的国画。在传承、创新并转化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上,越南漆画实在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蔡克振教授于是肩负着周总理殷切的嘱托,冒着战争炮火的危险,负笈求学于河内美术学院。在越南留学三年的所见所闻,百姓爱国之纯诚,艺术家关注社会之深切,都深刻影响并造就了蔡克振教授此后的人生。调色,髹涂,罩漆,描绘,锒嵌,研磨……漆画在繁复的工艺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丰富的肌理色彩和深沉蕴蓄的审美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使得他立志将此作为终其一生上下求索的艺术语言。同时,他将越南磨漆画艺术在工艺上的前沿性与思想上的现代性,引进到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来,以促进和发展民族的漆画艺术——这是他矢志不渝的事业和理想。

蔡克振先生时常感念的三位恩师——黄积铸、沈福文和沈从文,分别从越南现代磨漆画思想技法、中国现代漆画的传承开拓以及中国传统漆工艺的历史研究等不同面向,给予了他实践的引导、启迪与精神的滋养、鼓励。国家领导人的重托和恩师的教导鼓励,成为他一生坚定秉承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漆画创作上,蔡克振教授兼收并蓄,融汇东西,推陈出新。同时,他不懈地思考,笔耕不辍,从未停止对漆画界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也不遗余力地勉励扶持愿意投身于漆画创作的年轻后学。在担任中国美协与广东省美协的漆画艺委会主任的十年期间,蔡克振教授虽已年逾古稀,却如漆性秉坚,马不停蹄地奔忙于全国各地,组织展览、开办高研班,指导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漆画界新星,也刷新了漆画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蔡克振教授始终持守着常闻漆香的平常之心,不知不觉间,从艺、从教已七十年。他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又是漆画工作室的创建者,他对工艺美术和漆画的认识以及组织和教学实践将为我们现在刚刚成立的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经验。他留学越南以及与阳江漆器工艺厂合作的经历也为我们思考在当下中国漆画格局当中如何融合区域和国际资源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而感人至深的是,八十八岁高龄的蔡教授将其创作的几乎全部漆画作品及大量珍贵画稿捐赠给广州美术学院收藏,这批作品无疑是其艺术心路历程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留给我们漆画研究和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次展览即是从这些作品入手展开对其艺术及教育的全面梳理。而因为展览的机缘,蔡克振教授的越南导师黄积铸先生的后人有感于中越这段学习交流的友谊,亦赠送给广州美术学院一幅珍贵的漆画。这幅画是黄积铸先生1957年赴中国考察后所创作的,画面是诗情画意的中国山水田园,由此完美地串联起两国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一段历史。

感谢蔡教授的慷慨捐赠以及为我国漆画艺术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感谢这些在中越两国文化之间摆渡的令人尊敬的人,历史将铭记他们的才华与付出!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

20194

前言二

提到蔡克振先生,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漆画艺术家,创作了多幅让人印象深刻的漆画作品;同时在中国的漆画艺术教育和活动组织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功绩。然而,对于他从艺、从教的心路历程的梳理却是相对缺乏的。今天,我们走近这位已达88岁高龄的艺术前辈,一件件整理他的作品,阅读有关他的资料文献,并聆听其由作品引发的一段段口述史,那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由此展开。

沿着蔡先生艺术探索的轨迹,我们分了四大部分来进行陈述。第一部分是留学河内美术学院时期,他受国家文化部派遣前往越南学习了三年磨漆画。他的作品一方面体现了对于越南漆画技法和方法的钻研,另一方面又从内容上与当时越南火热的对敌斗争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他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中越之间的革命友谊。第二部分是从他归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前夕的阶段,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以及具有时代象征和美好寓意的花卉飞鸟的描绘成为其时较为突出的母题表达。第三部分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他的创作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花鸟虫鱼、戏曲神话、少数民族等,皆成为他表达的主题,而在表达形式上,他已经逾越了写实的藩篱,根据对象的不同,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形态。第四部分则展示了蔡先生近十年的创作以及在素描、速写、油画、宣传画、书法以及舞美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以促使我们更加整体地来看待一个艺术家的面貌。

从蔡先生的作品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艺术家,他深深地植根于所面对的生活,感受其中的惊心动魄,也欣然接纳其中的平淡纯真,并以艺术的方式传达出来,让观者感同身受。从对越南军民的鱼水情谊、领袖人物的景仰之情的表现,到对含苞怒放的春梅、清新淡逸的蒲公英、盛装出行的苗女等的刻画,生活的澎湃与斑斓尽显其中。同时,他又是一位坚持自身立场却也不乏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所组织的活动,以及与同行和青年朋友们的交流中,他都一以贯之地表达自己的鲜明主张,同时又密切注意到新趋势影响下的艺术动态。

看其画,读其文,我想,蔡先生在漆画艺术方面的诸多观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他曾经归纳出漆画有三美,深邃含蓄的蕴蓄美,古朴深沉的材质美,表现技巧和意境创造上的匠心美,这是在深研漆画本体语言和精神特质基础上而得出的结论。他主张努力探索漆画本身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而不是盲目追求与模仿其他媒材的表面效果。他立足于漆画本身的材质和语言,但并不排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他不是将漆画看作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试图将漆画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总体的考虑。因为留学的经历以及对于国外资料的广泛阅读和译介,他试图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漆画,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向东方的学习,处于东方的中国、日本、越南等国家漆画发展的渊源和不同取向,他都了然于心,从而力求置身于跨越东西方的视域中探索属于自己的路。他从不割裂地去看漆画,也坚决不认同将漆画视为以技术和质材为胜的装饰小品。他努力培养漆画艺术的接续者,劝诫学习者不要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希望中国的漆画艺术之路薪火不断,越走越宽。

从十年前蔡克振先生在我馆举办的个展漆路漫漫到今天的常闻漆香,我们读到了一位执着的艺术家孜孜不倦却又安于平常的拳拳之心。此次展览除了是目前为止对他艺术与教育事业最全面的回顾,还因为他将其所拥有的几乎全部作品捐赠给学校而凝聚了殊为可贵的一份深情。展览还连接起另一段情谊,钩沉了中越之间那段学习和交往的岁月,并在当下获得回响。对于今天的漆画界甚至整个艺术界而言,我们或许可以由这次研究展引发更多的思考。比如,在中外艺术交互中不太为人所重视的中国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的艺术交往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比如,像水墨、陶瓷、漆艺这些传统媒材,如何在承接传统精神脉络的同时又生发出新的当代活力,以及这些媒材的现当代转型之间有什么异同?这些思考不仅仅关乎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也关乎美术教育。那么,就让我们以这个展览为契机开启新的思考旅程吧!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

20194

 

学院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版权所有:广州美术学院 粤ICP备0918328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