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科研创作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绘画艺术学院协办的“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学术提名展I:解域”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属于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学术展览资助计划”的第一回,以刘可、陈子君、郭祖昌“三个展”并置的形式,着眼于艺术家自身的学术梳理,呈现出学校中青年教师创作的某些研究面向。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展览总策划范勃,教授杨尧、鸥洋、郭润文,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宋光智、党总支书记刘莉、副院长罗奇、油画系教授邓箭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顾振清,广州美术学院党政办主任李金水,宣传部部长苏云升,美术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吴慧平,城市学院院长雷小洲,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主任刘庆元,中国画学院教授周湧、陈侗,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副教授胡震,以及来自英国的艺术家、策展人迈克尔·莱特,慕尼黑艺术史学家、策展人索菲·夏洛特·邦贝克,德国艺术家奥克雷谢·科瓦尔、薇罗妮卡·威戈,荷兰艺术家伊穆克·冯·戴伊克,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等出席开幕式。
李劲堃表示,本次展览开启了广州美术学院培育青年人才的新方式。他指出,青年艺术工作者在新时代中扮演着中国美术走向国际舞台的文化形象和角色。他希望提名展逐渐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挖掘人才的品牌,并且让其逐步扩大成为中国美术类学院范围内同层次、同年龄艺术家间互相考察与联系的平台,进而构建中国与国际互换展览的桥梁。
范勃提出,本次展览作为“中青年教师学术展览资助计划”的实施,着重于在学院体系的建构中审视其艺术探索。三个个案并置的呈现方式,既尊重了艺术家的独立创作,又关注了近些年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创作与研究的现象。他认为,将中青年教师趋于多元的创作和研究状态持续地呈现,让学院在建构严谨的学术结构同时保持生机和活力。
顾振清回顾了三位艺术家在德国肯普滕美术馆“原乡•时间轴”特展区的相关内容。他认为,中青年艺术家应当将自身的文化基因、象征符号激活,让其成为现代性文明和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形成中国艺术家的思维空间。通过解域的方式,重构外在的、艺术创新的思考,打破固化系统,将中国艺术经验转变为世界的经验。
本次展览策展人胡斌解释了展览名称“解域”背后的寓意,“解域”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著作里的概念,“解域”一词象征学院恒定性系统中新的拓展,使其联结更新、更广阔的疆域。他表示,项目本身是一次实验与探索,希望未来的展览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中青年教师成长历程与学校关系的良好见证。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郭祖昌表示,正如展览主题“解域”,艺术家们在传承学院艺术文脉、反思单性文化认知和艺术形态的同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打破原有的艺术实践的疆域,实现破界与个人的完整逻辑体系,他代表参展艺术家对学校的培养及提供的学术展览平台表示感谢。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展厅,个展的形式让它们既各自独立,却又有机相连。
开幕式结束后,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学术提名展I:解域”学术研讨会,众多国内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参与并讨论了学院派创作与艺术领域的重构、艺术家作品的分析,以及在展览方面的经验与思考等。






(信息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