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
 

1、专业沿革

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建校之初的“图案组”(1958年),在上世纪70-80年代,又以“工艺美术”专业发展。80年代后,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率先进入广东地区,包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在内的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类专业办学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984年,本专业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本专业不断调整目标、完善发展,夯实了基础、奠立了专业地位。目前广州美术学院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于2009年末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还是工业设计类专业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也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学科。2009年12月,本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作为“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国内目前已获批的10个工业设计类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唯一的艺术类院校和唯一获得教育部80万元建设资金扶持的点、广东省获批的唯一院校。2019年获“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学科目录将“工业设计”从艺术门类设计学划入工学门类机械类下,但我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从招生和培养上仍保持了“艺科融合”的特色。

2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教研中心”为基础的课题制教学架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机制,鼓励具备高度、深度、广度的可持续性教学与研究。

3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原理、用户研究方法、设计开发流程及管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手绘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等相关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用户洞察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艺术人和创意人才。

4、培养规格

学制4年,总学分205,学时3292。在培养要求上,激发教师的产学研动力、吸纳产业创新资源、启动学生创造力、提升学术引导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整合效应,引领华南地区的设计教育产生实质性变革。实施以“艺术与形式、科技与思维、人文与认知、技能与实践”四大板块定义设计基础、设计专业课程,注重原有课程的合并,避免课程内容重叠,突出广美专业特点及优势。新增教研中心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接触艺术、人文、科技等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机会。

5、课程体系

为了建立跨专业的、更适合学科发展及产业趋势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科研平台,学院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方向)为基础,建立“专业”的教学体制,负责本科学生第1-5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主要课程有:解析与表达、构成与形式、人机工程学、信息与可视化、设计思维、材料与工艺、产品结构原理等

以社会需求和学院核心优势为导向,成立“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学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6-8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用户研究进阶、交通工具设计概论、交通工具设计专题二、创新家居用品设计、智能产品项目实践、生活方式设计、服务与体验设计、智能产品项目实践、用户行为与家居产品设计、CMF与产品系统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文化整合创新设计文化研究与综合设计实践、毕业设计及论文等。

6、师资队伍

已经具备良好的师资结构与人才储备,具备优秀的教学资源条件,其中包括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多名。拥有副教授以上及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团队的40%。极建设师资梯队,坚持“培养+引进”的方式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做到学历搭配均衡、职称分配合理、年龄层次匀称,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积极推进教学名师的制度,加强团队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建设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

7、教学条件

聚焦学科前沿、汇聚优势资源、聚集高层次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近年来先后建成“设计技能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16个。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合力,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有效支撑。

8、教学成果

通过质量监控制度及措施的实施,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综合素质表现突出。近三年,学生参与200多项省级以上的设计比赛,其中国际奖项14人次,国家级奖项有100多人次,省级奖项有100多人次。包揽了包括“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奖”在内的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