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服饰设计
 

1、专业沿革

本专业创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于1983年工艺美术系服装美术专业招生,1987年开设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是广东省最早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996年,经学院批准正式组建为“服装艺术设计系”;2004年,更名为“服装设计系”;2010年归属于工业设计学院。经过多年发展,本专业取得了可喜进步,2012年后更名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9年经过本科教学改革,成立了“时尚与品牌创新教研中心”。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专业+教研中心”的模式,培养面向时尚产业,从事服装、配饰、个人时尚产品的设计、研究、管理等跨行业多元化的高素质运用型人才。侧重“设计思维”、“风格研究”、“材料研究”与“品牌策划”,关注学科学术前沿、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成果、新动向,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和整体办学水平。

3、培养目标

培养拥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合作精神;具备多层次、跨学科、泛领域合作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服装与服饰设计行业人才;注重文化素养和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及分工合作的能力,成为能在服装及服饰相关的行业中从事设计及策划管理工作、能在各级院校及科研单位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4、培养规格

学制4年,总学时3292,总学分205。在跨学科整合的理念下,给出适合艺术类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宽”和“专”的矛盾的解决方案;同时;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的指示精神,建立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

5、课程体系

为了建立跨专业的、更适合学科发展及产业趋势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科研平台,学院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方向)为基础,建立“专业”的教学体制,负责本科学生第1-5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主要课程有:解析与表达、构成与形式、服装结构原理A、服装结构原理B、服装结构原理C等。

以社会需求和学院核心优势为导向,成立“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学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6-8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设计表达A+B、工艺基础(服装工艺基础、箱包工艺基础)、结构设计原理(服装结构设计原理、包袋结构设计原理、首饰结构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风格专题设计、时尚品牌策划、毕业设计及论文等。

6、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总人数27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本专业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一支务实创新、爱岗敬业、兼具国际视野和良好学术潜力的教师队伍。近三年引进博士2人,10人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内外知名院校访学。

7、教学条件

拥有优质的教学实践场所及设备条件,现有的多媒体服装工艺实验室,配置全球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以及各种专用设备可以同时为250人提供车缝、立裁、整烫、编织、绣花等一系列服装深加工的教学实践。坚持走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努力建设特色学科专业,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科研和整体办学水平。

8、教学成果

区别于国内同类传统专业,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广东省区域特色专业和国际化发展为依托,以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国际型、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培养具有严谨文化思想,融入国际化元素,科技、艺术、理论知识融合,立足广州,面向国际的新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学生多次亮相大学生时装周以及国内外专业比赛,例如国际“红点奖”、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以及全国美展等,并获得多个奖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近几年,学生参加“广州国际轻纺城杯”广东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获得金奖和银奖;参加第20届、21届北京国际时装周,受到国内业界较高的评价。学院荣获“年度中国时装设计育人奖”以及“年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人才培养成果奖”等殊荣。